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
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
预见 2025-02-25 百科报 3 次浏览 0个评论

最近," 杭州第七龙 " 火了。

就在 20 日,央视新闻转发了一则视频,杭州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戴着自家的产品,现场炫技,称 " 发言稿就在我的眼镜里 "。

很快,这条视频一出,就获得了高达 100 多万的点赞。

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
在视频中,祝铭明还透露了一个细节,不久前深度求索梁文锋、宇树科技王兴兴、游戏科学冯骥、强脑科技韩璧丞等人在自己家吃饭,聊起了为什么科创企业会集中出现在杭州。

能同时召唤 " 杭州六小龙 " 中的四大掌门人,这位和梁文锋、王兴兴等人吃饭的老板,到底是什么来头?

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
产品卖到全球,公司估值 70 亿

祝铭明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,毕业后,远赴加州伯克利国际计算机研究所攻读博士。

2007 年,回国后的祝铭明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创业,他创办了一家名为猛犸科技的公司,主攻手机操作系统。

那时候,全球正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早期阶段,时任苹果公司 CEO 的乔布斯刚刚发布第一代 iPhone,安卓和 iOS 尚未形成双头垄断。

祝铭明在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化探索,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一个决策。

经过祝铭明和团队的尝试,猛犸 OS 开始逐渐有了雏形。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行业遇冷,猛犸科技虽然在发展上遇到了难题,但仍凭借技术潜力吸引了阿里巴巴的注意。

2010 年,阿里战略收购猛犸科技,并将其整合为 YunOS,成为阿里布局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一步。

随着公司被收购,祝铭明也一同加入了阿里。本以为,自己会就这样背靠大厂,一路 " 打怪升级 ",成就职业的高光时刻。

但当祝铭明看到谷歌推出的 Google Glass 时,他内心激动无比,再创业的热情被点燃,于是毅然辞职,在 2014 年创办了杭州灵伴科技(Rokid)。

在离职前,他和大老板沟通了 4 个小时——为什么要离开阿里?

祝铭明当时的回答是:未来 20 年有两件事会改变人跟这个世界,一个是 AI,一个就是 AR,而我自己离开阿里巴巴,要实现的一个使命就是把这两件事变成一件事情。

灵伴科技先后从智能音箱做到 AR 眼镜,早期的一段经历让团队记忆尤深。

一般对于智能音箱来说,唤醒词可能是 3-4 个字,唤醒词的字数越多越容易精准激活。但祝铭明坚持将唤醒词缩短到两个字,因为他觉得这样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对话模式。

唤醒词从 4 个字缩减到 2 个字,这在技术上意味着,每减少一个字,难度都呈 10 倍上升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团队成员只好叫上全体员工,去给亲友录下语音样本,来供机器学习优化。

再通过一年半的打磨,才最终让两个字的唤醒词在识别精度上达标。

在提升用户体验这件事上,祝铭明可以说达到了 " 苛刻 " 的程度。他认为和谷歌、苹果这样的巨头竞争,必须要有完全不一样的思考方式,也需要反复地问自己三个问题:

有什么是别人做不到而我们做得到的?

有什么是别人做得到而我们做得更好的?

有什么是别人做得非常好了,而我们能做得不一样的?

在做 AR 眼镜时,祝铭明仍然追求极致体验——要做到跟普通眼镜一样的佩戴感。比如说,把眼镜重量控制在 49 克,这是接近普通墨镜的佩戴体验。

作为全球头部的 AR 眼镜公司,灵伴科技 AR+AI 产品已经在全球 90 余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。如今其市场估值达到 10 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 72 亿元),跻身 " 独角兽 " 企业之列。

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
为什么科创企业集中出现在杭州?

祝铭明和梁文锋、王兴兴、冯骥等人在饭桌上聊起了一个话题:为什么科创企业集中出现在了杭州?

他们各自都表达了一个有趣的观点:在这个环境里面,每一位创业者不仅仅是自己在奋斗,而且身边的人,包括地方政府领导、合作伙伴都提供了大量的机会。

事实也是如此,在杭州这些科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,都可以看到杭州市政府的身影。

比如灵伴科技(Rokid)在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,政府就敢投资 1.25 亿,用于支持企业发展;2023 年公司申报余杭区独角兽,会有 300 万的补贴,走完申领流程后,仅过了 8 分钟,这笔钱就到账了。

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访时点赞杭州," 我们总部一定留在杭州!挖不走。"

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,是与马斯克的 Neuralink 成为全球唯二融资超过 2 亿美元的脑机接口公司。

这家企业刚开始是在波士顿,杭州政府的人员飞了一万多公里,来到波士顿的办公室和创始人聊了三四个小时。

当时脑机接口还不是一个很热门的词,也还没到量产的阶段,杭州市政府显然做了大量功课,聊了很多未来的发展情况。于是 2018 年,强脑科技整个团队从哈佛大学回到了杭州。

同样是作为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,创业前期跑遍了全国,而杭州的 " 百人计划 " 提供了 150 万元的无偿资金扶持,于是企业就在杭州扎下了根。

大家熟悉的《黑神话:悟空》制作人冯骥,在 2017 年从腾讯离职,想做一款属于中国人的大型 3A 游戏,这可需要不少时间。

于是冯骥离开深圳来到杭州,因为这里房价没有那么高,竞争和压力相对深圳来说没有那么大,员工能沉下心、耐住性子好好做事。

他看上了杭州一个园区的两栋楼,于是就和负责人说, " 隔壁的两栋楼能不能先别租出去,等我项目扩大了再来拿。"

结果园区真为他空置了 3 年,这期间拒绝过不少知名企业。在负责人看来," 像这样认真做事的企业,就算没有闯出来,也值得我们去支持、去尊重。"

园区之后还提供了最高 100% 的房租补贴和减免,以及提供单身公寓、每日送餐服务、医疗服务等支持措施。值得一提的是, 《长安三万里》的制作团队,也是驻扎在这个园区里。

同样的故事,也发生在宇树科技。2017 年,宇树科技好不容易研发出了四足机器狗,但是耗尽融资仍未实现产品交付,面临生死一线。一笔来自杭州国资背景的数百万元融资,让宇树科技看到了希望。

在网上有这么一句话:" 杭州是养了六万条锦鲤,才孵化出这六小龙 "。每条小鱼都有可能越过龙门,但需要整个生态为之提供活水,杭州做得最多的就是陪伴和培育。

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
杭州做对了什么?

随着 2025 开年 deepseek 和宇树科技机器人的爆火出圈,不少城市都在追问:为什么六小龙诞生在杭州?

杭州到底做对了什么?总的来说,杭州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。

1. 多支持、少干预,活跃民营经济

在上周那场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," 杭州六小龙 " 中,梁文锋和王兴兴两位企业家都有出席。而这正是杭州民营经济和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。

民营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,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 2 月,杭州科技型企业现存量达 1.9 万家,其中科技型民营企业存量达 1.8 万家,占比达 93.25%。

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
就在 2025 年,杭州市的市级财政资金增至 502 亿元,其中 15.72% 的产业资金集中投向优质新质生产力,加大支持通用人工智能、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。

深度求索、宇树科技等科创企业能从 " 锦鲤 " 成长为现在的标杆,是杭州长期培育大量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结果,也是政府多支持、少干预的结果。

比如,《关于打造 "3+N" 杭州产业基金集群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中可以看出,杭州倡导国资做民资的引领者和支持者。

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,杭州创业引导基金和天使引导基金不能直投," 杭州的国有资本更愿意去做伯乐的伯乐 ",这为民营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提供了更大舞台。

目前,杭州国资机构直投项目占比不超过 10%,远低于其他地区。

2. " 有求必应、无事不扰 ",做老板友好型政府

一直以来,杭州政府在网上都被称为 " 拎得清的小透明 ",也有人说,杭州是 " 老板友好型政府 "。

什么叫老板友好型政府?一方面是有求必应。对于企业,杭州政府给到的是真金白银的支持、高效简洁的服务,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,从房租减半、科研资金支持、税收减免 …… 尽力帮企业降低运营成本,把创业者的需求和痛点研究得清楚明白。

如果你想创业,杭州有各种各样的校园和社会创业大赛,符合条件的获奖项目可以拿到 20-500 万不等的资助;另外还有超低息银行贷款,创业场地补贴、无偿资助等等。

游戏科学成立初期,西湖区艺创小镇就对游戏等数字内容企业予以三年内给予最高 100% 的房租补贴减免;宇树科技急需知识产权保护时,杭州还推出专利快速预审服务,并派专员上门指导。

在企业发展遇到难题时,对企业关怀到位,尽最大努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,做到服务无小事。

" 老板友好型 " 的另一方面,则是无事不扰。

杭州政府对于有为和不为,有一条清晰的界线,他们有 " 有所不为 " 的自觉。为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后,政府主动退到幕后,尽量提供一个让企业安心踏实的营商环境。

营商环境好不好,企业的感受是最真实的。杭州连续 5 年在全国工商联 " 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 " 中获全国城市第一,连续 22 年 "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 " 上榜企业数居全国城市首位。

3. 说到做到,做称职的 " 店小二 "

前不久,网络上流传着一张评价杭州营商环境的图,其中提到:

" 公司整个入驻过程、补贴申请过程,没吃过一顿饭,没喝过一顿酒,没送过一根烟 "" 答应你的政府补助,按约定时间自动打款,无需你再去问、再去催、再去请吃饭 "" 事办完,政府部门的人就消失 "。

甚至有位迁到杭州的老板回忆称,等公司迁完,自己都不知道那名政府工作人员的职务。

这就是杭州政府办事的真实写照,杭州更像是一名勤勤恳恳的 " 店小二 ",只想把自己的事做好。

围绕减办事流程、减审批环节,杭州政府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,让企业 " 轻装上阵 "、让创新者 " 拎包创业 ",一直都是杭州特色。

同样是杭州,率先在全国实现 21 个部门的 251 项企业办事事项凭营业执照 " 一照通办 ",一共减少了企业申报材料 753 件。

当出台了科研补贴政策,政府部门会主动找企业对接。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,杭州谐云科技可以 " 免申即享 " 补贴,没有跑线下窗口、不用再提交材料,这家公司 2 周内就拿到了 150 万元补贴。

以前是人找政策,在杭州是政策主动找人、找企业。在杭州这里,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办事 " 不求人 ",还要 " 能增值 "。

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

结语

无论是 " 杭州六小龙 " 也好,还是 " 杭州第七龙 " 也好,杭州这座城市出圈的现象背后,到底有何意义?

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突破,而是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标杆性事件,为其他城市的创新提供了新范式。

从耐心资本、人才森林、液态网络到创新沃土,杭州出圈的本质,其实是城市竞争的升维——当下城市之间的竞争,已经由土地转向 " 创新生态 " 的系统竞争。

有了沃土,创新的种子自会生根发芽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小白菜,本文标题:《又一位杭州科创企业的创始人火了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